新华社北京2月15日电(记者乌梦达 赵旭 魏梦佳)年近百岁,从教数十载,“我的生命价值,就在于我和我的学生在一起”“只要一讲完课,我回来这高兴啊”诠释了这位老人对学生的热爱、对教书的眷恋。
2月11日,理论物理学家、物理教育家张礼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只要一讲完课,我回来这高兴啊”
两年前,记者曾到张礼先生家中拜访。些许斑驳的木质书桌上,摆满了教学材料,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中英文批注。书桌的一角,师生的合影格外醒目。
在同事的协助下,张礼用手机扫描在线教学软件二维码,成功登录……近些年,90多岁的他仍坚持为清华物理系开设了“量子力学前沿选题”这门课。
1957年,他到清华大学任教。“那时学校很多事情都要从无到有一点点做,自己也考虑过去全心做科研,但当时国家需要我教书,我愿意为此终其一生。”
张礼曾参与“固体物理”“激光”“物质结构”“催化”四个研究班的创建。从研究班里走出过诸多优秀人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顾秉林、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等。
一晃数十载,教书育人一直是张礼生命的中心。他为清华理论物理学科的创建发展,以及物理系的复系和人才培养奉献了毕生精力。
刚执教那年,学生与他同龄;他90多岁时,学生已是孙辈的年龄。“每个年代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老师的难题不光是答疑解惑,而是学习如何与学生们一起成长。”生前谈到自己的学生,张礼笑得像个孩子。
“‘经师’和‘人师’统一”
做好教书大先生,张礼一生的言行诠释着什么是师德师风。“作为教师,也要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各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自己,每天零零星星的进步,让我对教师的理解更加深刻。”
1958年,张礼发表“电子-正电子系统的定态及其湮没转变”的研究论文,被国际公认为正电子湮没谱学的奠基性文献;因提出场论中的旋量演算新方法,他获得了2013年中国物理学会周培源奖;2021年,他被评为“北京榜样”……
鲐背之年仍坚守三尺讲台,张礼依然要求自己的授课内容与时俱进,他坚持查阅学术期刊,根据学科发展前沿内容更新课件。即便是讲了20多年的“量子力学前沿选题”课程,他也会不断完善讲义。
“这是一本关于场论的书,这本是有关凝聚态物理的……”记者见到张礼时,他指着放在案头正在读的几本英文书说,“我给学生的一些考试题目也会在我看的书里选。”
在翻译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徐一鸿的著作时,张礼沉浸其中,时不时笑出声来,“我翻译了徐一鸿科普物理学的书,很有意思,很有趣。”他曾说,生活的一大乐趣是要把自己看到的生动有趣且有价值的知识传递给更多人。
电报群声明:该文看法仅代表作者自己,与www.allbetgame.us无关。转载请注明:这位在讲台上站了半个多世纪的老人,离开了